(□ 鄭非凡 范夢宇 汪明霞 劉靜)“胡大姐,把餃子皮攤在手心,像這樣舀半勺餡兒!”海州區大腳板志愿團團長任禮梅站在社區活動室中央,手里捏著個元寶狀的餃子晃了晃。70歲的她圍裙上沾著星星點點的面粉,聲音洪亮得蓋過了案板上“噠噠”的搟皮聲。
歲月鎏金,銀發煥彩。退休不褪色的志愿群像里,任禮梅們正以別樣姿態生長,他們中有人在社區土壤里深扎根系,從單株幼苗長成庇護一方的綠蔭,有人則融入“志愿聯合會”的版圖,讓畢生所長如枝葉般舒展,在更遼闊的天地播撒光熱。
傳承與堅守
當個人故事成為精神火炬
“孩子們,看這枚勛章,它背后是老兵們在抗美援朝時激戰的故事。”清晨的市革命紀念館內,徐建紅正在為小學生講述紅色故事。陽光透過窗沿,她耳鬢間鍍上金邊,她講述的每一個字,都像火種般點燃孩子們眼中的光亮。
2013年,徐建紅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成為市革命紀念館的志愿講解員。父親臨終前囑托她“別讓英雄故事被風吹散”,讓她從最初每周的兼職講解,變成了退休后全職投入的“故事傳遞者”。2017年,她萌生了培訓小講解員的念頭。如今,她的“星火兒童宣講團”已有50多名孩子,周末時常能看到他們戴著微型麥克風,用稚嫩卻認真的語調講述港城紅色歷史。
與此同時,海州區民主路的德平書店里,67歲的李文倫正將一摞古籍輕輕放在書架上。這家有著“老舊古書博物館”之稱的書店,如今因他的公益讀書會聲名遠揚。“當年創業時,我就許下諾言,賺的錢三分之一要分給需要的人。”從“德平書店雷鋒崗”到全市閱覽室圖書的捐助事業……他獲評江蘇省優秀志愿者,始終在熱心公益的路上步履不停。
每天中午,市建國路小學門口準時出現李文倫的身影。助學崗的紅色志愿者馬甲在車流中格外顯眼,他一手牽著扎羊角辮的女孩,一手攔住欲闖紅燈的電動車:“小伙子,孩子放學,請慢點兒!”司機笑著點頭,路過的孩子們爭相傳喚“爺爺好”,有個穿校服的男孩特意繞路過來,和他擊了個掌,李文倫眼角的皺紋笑成了月牙:“你看,這就是我一年300多天,風雨無阻來這兒的意義。”
團隊與星火
當個體微光聚成志愿星河
“胡姐,把‘愛心通道’的指示牌再往中間挪挪。”節假日的連云港火車站候車廳里,任禮梅踮著腳,指揮銀齡志愿團成員調整引導標識。銀發在人潮中忽隱忽現,她的志愿服務馬甲后印著“大腳板志愿團”,在攢動的行李箱間格外醒目。該團隊10余名成員分散在檢票口、自助售票機旁,有人彎腰幫老人提行李、有人耐心教旅客操作購票系統,此起彼伏的“我來幫您”“小心臺階”,織成候車廳里最溫暖的背景音。
幾天后,在社區活動室里,63歲的房樹巧正把和好的面團分成小塊,案板上撒著細密的面粉。“任姐,餡兒夠不夠?”她抬頭問。任禮梅每個月都會帶著團隊志愿者到社區為殘疾人包餃子,輪椅上的李阿姨學著捏褶,任禮梅蹲在旁邊手把手教:“中指抵住,兩邊輕輕一合,對,就是這樣。”
這支成員平均年齡65歲的大腳板志愿團已成立7年了,該團隊讓銀齡志愿者的服務半徑不斷擴展。節假日的火車站,他們化身“導航儀”,為南來北往的旅客指引方向、搬運行李;旅游景區的熙攘人流中,他們是耐心的“活地圖”和秩序維護者;社區一聲召喚,他們更是聞聲而動,哪里需要,“大腳板”就踏向哪里。
在大腳板志愿團奔波于大街小巷的同時,退休多年的市一院兒科原主任陳晶,則用另一種方式延續著守護生命的使命。
義診臺前,她正為一個襁褓中的嬰兒聽診,眉頭微蹙,神情專注得仿佛時間從未流逝。“陳主任,您都退休了還這么辛苦,我們心里真是過意不去。”一位抱著孩子前來復診的年輕母親滿是感激。
陳晶輕輕放下聽診器,溫和地笑了笑:“當了一輩子兒科醫生,孩子的哭聲、笑聲都刻在骨子里了。能發揮點余熱,幫孩子早點發現問題,命運可能就完全不同,我這心里,比什么都踏實。”正是這份刻在骨子里的責任,讓她在義診中篩查出數例被忽視的先心病患兒,為及時救治贏得了寶貴時間。
銀發赤誠
何懼征途風霜
銀齡奉獻之路并非坦途,歲月贈予他們智慧與熱忱,亦留下不可回避的印記。任禮梅的“大腳板”團隊,成員多已年逾花甲,在火車站、景區長時間的奔波服務后,疲憊難以掩飾;李文倫風雨無阻守護學童,家人擔憂的目光從未停止追隨……
“更普遍的是,許多銀齡志愿者滿懷熱忱,卻常苦于找不到最契合自身經驗與精力的服務項目,空有一腔熱血,難以高效釋放。同時,專業保障的缺失,意外風險始終縈繞在這群無私奉獻的老人心頭。”市志愿服務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何讓這抹絢麗的晚霞更持久地溫暖大地?精準賦能是關鍵。“很多銀齡群體都具備一技之長,因此需要深入梳理銀齡群體的技能圖譜,精細對接社會需求,打造如‘銀齡導師庫’‘社區顧問團’等專屬平臺,讓經驗找到發光發熱的精準坐標。”海州區志愿聯合會會長范偉表示,還需引入社會力量,設立專項保險或公益基金,為志愿服務中難以預料的意外提供堅實托底,讓奉獻者無后顧之憂。
此外,相關專家建議,志愿服務還應大力倡導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理念,引導剛退休、精力相對充沛的低齡老人,成為照料高齡、失能老人的生力軍,既能緩解社會養老壓力,又能極大拓展銀齡價值的實現空間。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