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瑩 劉茜文 朱迅 孫艷晶 連科)7月27日上午,全國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跨江赴海抵達母港連云港。
江蘇兩大地區———沿江地區和沿海地區,實現共創共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跨區域“握手”。
經過48小時航行,“未來”號從無錫江陰港船舶制造基地澄西船廠出發,穿越了江蘇綜合實力最強的沿江地區,進入江蘇未來潛力最大的沿海地區,并在母港連云港開展近海試驗。未來,其將和1500噸中尺度試驗船“創智號”等試驗船共同組建從連云港出發的高能級海上“移動實驗室”集群,努力構建國際一流的綠色智能海洋裝備創新研發、試驗驗證與示范能力基地。
沿海潛力地區,吹來了長江溫暖的江風。
自此,江海同頻,“新”意共榮。
厚重的期待
400公里“求船路”走了5年
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思考和謀劃的重大課題。總書記十分關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對沿海3市都作出過親切囑托和重要指示。
江蘇憑海跨江、擁湖枕河,沿海地區平原面積廣闊、岸線類型多樣、綠電資源豐富、江海聯動優勢明顯。
在政策支持下,“十四五”以來,江蘇省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支持沿海地區聚焦基礎設施短板弱項,實施交通、水利等領域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
從產出側看,2024年,連云港4663.13億元、鹽城7779.18億元,南通更是突破萬億元。沿海3市GDP總和占江蘇全省的19.1%。預計今年有望突破20%。
可以說,加快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是事關全省發展的全局性工作。沿海發展優勢在海洋、潛力在海洋、希望在海洋。關鍵是聚焦海洋科技、海洋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
2021年4月1日至2日,時任省政協主席黃莉新率調研組赴連云港,就“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專題調研。在這次調研中,調研組成員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顏開介紹了中國船舶702所計劃建設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專用試驗平臺的設想。
這個消息讓連云港科技部門找到了為地方引進海洋重大科技平臺的契機。
很快,市科技部門就主動對接中國船舶702所,希望連云港有機會參與到這個重大科技平臺建設中。經過雙方多次協商溝通,最終確定了在連云港建設深海實驗室連云港中心的共識。
連云港地處新亞歐大陸橋東方起點,是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然而長期以來,連云港海洋產業缺乏高層級的深遠海試驗平臺,可以直接為海洋產業向新興領域邁進、特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重化工業向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充足的技術支撐。
? 在完成對南通、鹽城、連云港三地調研后,調研組向省委省政府上報了《關于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的調研報告》,其中提出希望省政府支持以連云港為建設主體,參與建設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實驗場區等設想,著力打造進行海上試驗、測試、勘探、評估為一體的開放、共享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
在這個報告支撐下,2021年9月,我市與中國船舶第七〇二研究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自此拉開了連云港與其共建“未來”號的序幕。
2021年年底,國務院批復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出了江蘇沿海新使命要走好創新、開放、綠色高質量之路
連云港與中國船舶第七〇二研究所合作恰逢其時。
兩個地區的“握手”
握出跨區域合作新模式
“未來”號寄托著一個夢想。
“未來”號的建造研發地無錫,是揚子江城市群所在地,該城市群經濟規模達6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2萬元,聚集超3.9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38%;“未來”號母港所在的連云港,則是江蘇沿海所在地,該區域是江蘇面積最廣的潛在增長極、是長三角區域發展帶,更是有條件打造的東西雙向開放新支點。
“未來”號建成前,兩個“地區”科技創新合作并不少,但大多數是單線聯系為主,缺乏可以統籌多方資源的重大科技平臺。
江蘇因地制宜發展海洋經濟需要統籌臨海近海資源利用和深海遠洋開發,提高科創資源集聚度。“未來”號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科技快速發展,然而仍存在船海裝備自主配套率低、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實海驗證中試平臺尚存短板等瓶頸制約。
為了構建“陸-地-湖-海”試驗體系,服務江蘇“海洋強省”戰略,2019年,中國船舶第七〇二研究所的吳有生院士提出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專用試驗平臺概念。并在國家、省以及無錫、連云港兩地支持下于2023年10月18日開工建造,并于2025年7月23日正式交付使用。
“未來”號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實驗室”。總長110.8米,滿載排水量7000噸,最大航速超15節,定員80人,續航力大于10000海里,自持力超60天,具備無限航區航行能力。
“這艘船就像一個‘六邊形戰士’。”葉聰介紹,“‘未來’號既是新型綠色智能技術的試驗船,又是深海裝備應用、調試、測試的支持船,還是科學家開展深海海洋調查的‘海上移動實驗室’。”
根據相關計劃,“未來”號抵達連云港之后,將在連云港繼續開展船舶相關設備驗證工作,并將在連云港附近海域開展裝備布放回收等試驗任務。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趙同賓介紹,“未來”號將成為我國“陸—池—湖—海—船”試驗研究體系中的核心裝備,有力填補我國船舶與海洋裝備實海驗證中試平臺的空白,對解決國產裝備實船海上測試與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這艘船并不局限于“船上實驗室”的單一功能,它將被賦予更多元的價值。
“未來”號除了是一座“實驗室”,更重要的是其進一步整合揚子江城市群研發、制造資源和連云港等海洋地區資源稟賦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集合體。中國船舶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長、太湖實驗室執行主任葉聰介紹,“未來”號將充分發揮無錫等地研發、制造優勢,以及連云港、南通、鹽城等涉海城市稟賦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貢獻力量。
寄托合作新期待
實現江強海興“新”未來
“‘未來’號,開創了南北共建新模式!”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主任張海華感嘆地說。
作為“未來”號項目見證者,他認為“未來”號不僅承擔著深海基礎研究人員探尋深海科技奧秘的夢想,也著實給連云港帶來了深海科技產學研轉化的機遇。
作為一座試驗平臺,“未來”號在研發的過程中,對二十多家船舶行業相關科研院所、設備廠商、船級社、高校、船東等開展測試需求調研,形成了四大類20個項目165個測試單元,可以說這艘船集合了國內船舶制造領域最先進技術測試需求。
更加令人稱贊的是,該船具有“模塊化加/換裝”技術。其從設計初期就按“樂高邏輯”設計,全身留滿了標準化的“積木接口”,讓“未來”號擁有“即插即用”的魔力,無論是新型發電機組、深海絞車、雷達,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神秘黑科技,“未來”號都能通過其精準可控的工藝流程,相對快速、安全地在海上或碼頭完成更換和集成測試。“甲板作業面積達1500平米”張海華形象地說,簡單說,我們可以把一套全新的船舶動力系統安裝在“未來”號上,測試其各項功能。
作為一座“試驗平臺”,“未來”號建成并停泊在連云港母港,將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各種要素在連云港更大范圍內涌動與匯集,在大幅提升連云港在中國船舶科創領域能級的同時,集聚優質資源形成重要增長軸帶,輻射和帶動更多的企業、創新資源和人才在這里高質量發展。
時空和心理距離接近了,新的發展機遇將如活水源源不絕。
7月,連云港與中國船舶第七〇二研究所共建的“創智號”試驗船宣布其順利完成首次全自主航行海試。投入運行以來,“創智”號海試航行時間接近600小時,航程近4000海里,開展超500多項試驗。其研發測試的風力助推轉子正在港城各縣區尋找產業化合作伙伴,為港城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國產化技術支撐。
“未來”號搭載自主研發的MarineNet系統,可以像一位24小時盯梢的偵察兵一樣,實時監測船的狀態和大海,把數據打包傳給船上的"大腦中樞"。并能當"航海軍師",自動算最優航線躲風浪,像導航APP避堵車一樣。這將為中國船舶的無人駕駛提供強大數據支撐。根據測算,“未來”號后期預計將形成年產值超10億元的經濟生態。
在江蘇推進“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新時代,“未來”號的建設以及后期的產學研合作將為無錫、連云港南北共建開創嶄新模式,即改變傳統輸血式幫扶,而是通過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三鏈融合,立足沿海沿江城市的自然地理位勢和創新優勢,以新質生產力跨區域分工,實現江強海興的生動圖景。
隨著“未來”號在連云港開展試驗的加密,連云港岸基基地建設目標完成,國內一流的海洋測試數據將在這里集結,深藍時代的連云港看到了更遠的前景。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