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王一平 王雅萱 徐子全)新年伊始,連云港市海州區新壩鎮武圩村農民張學軍已經盤算著當年的溫室蔬菜大棚的收成了。
“這得感謝區瀛洲集團公司的大力幫扶。”張學軍說,2017年,他們不但請來區里的蔬菜種植專家手把手傳授種菜技術,還籌措5萬多元幫俺建了4個蔬菜大棚,一年下來除干落凈賺了4.5萬元。狗年俺琢磨著再建2個新大棚,有上級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俺加快致富奔小康更有底氣了。
2017年以來,海州區通過“雙進雙促”大走訪活動,深入開展送政策、幫樹立信心,送溫暖、幫辦實事,送技術、幫發展致富“三送三幫”活動。全區近4000名機關干部,堅持政策向基層覆蓋,隊伍向村企集中,資金向農村傾斜,撲下身子,放下身段,進田間地頭,進社區街巷,進企業車間,與群眾同坐一條小板凳,齊聚一張小木桌,心貼心交流,點對點幫扶,共商基層振興發展大計。
活動中,海州區創新幫扶方式方法,區鎮(街)兩級部門改變以往“大呼隆”、“一陣風”做法,將援資、援智“兩條腿”并行作為推進重點,以結對聯戶,駐村訪戶和服務到戶為抓手,全力實施人、財、物、智全方位、多層次的幫扶活動。
洪門街道洪門村原是市區有名的梨樹專業村。后由于多方原因,梨村風光不在。去年2月,機關干部張超駐村后,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與該村村支“兩委”和群眾共同協商,共同編制了梨村復興計劃,并在區林業局的協同配合下,驅車300多公里前往安徽六安,購買了早酥紅梨和中梨樹苗數千棵無償贈送給困難群眾。同時,他還積極與區、街部門溝通,并多方爭取資金對流轉土地進行梨樹種植的農戶每年給予500-700元購苗補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植梨樹積極性。區衛計局駐村“第一書記”葛秀偉針對東辛村地處偏僻的實際情況,在后方單位支持下,在該村建立“東辛大集”,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為農民解決了百萬元農產品訂單,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
在此基礎上,海州區還對農村366戶貧困家庭進行定點幫扶,發動1876名機關志愿者采取“五幫一”方式定向結對幫扶。在思想上“扶志”,引導和激勵困難家庭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在生活上“扶貧”,每個愛心幫扶小組每月捐助救濟金不少于400元,輔導子女學習,在技能上“扶智”,通過提供信息、開展培訓,幫助困難家庭實現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據統計,2017年,該區參與機關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工作的區、鎮(街)干部3800名,聯系村民和結對服務對象12.8萬戶和9318家企業,共收集群眾訴求意見10917件,先后解決自來水改造、援建凈化水站、低收入人群就業創業、殘疾人幫扶以及河塘疏浚、道路維修、路燈亮化、特色農業養殖、電商發展等實際問題9200件,投入資金1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