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黎一 通訊員 胡小鑫 孫正凱)“以前光應付報表和會議就夠忙的,現在報表精簡了50%,會議少了近一半,我們每天至少能多3個小時泡在居民中間。”昨日上午,在連云區連云街道,廟嶺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儲旭算了一筆“時間賬”。這一轉變的背后,是連云區委社會工作部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難題的具體實踐———通過權責匹配建立村(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清單,從源頭為基層松綁減負,不僅催生了社區服務的新變化,更探索出一條服務新就業群體、激活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減負后的社區干部,把精力集中到了核心服務上:為獨居老人定期上門送醫送藥,幫困境家庭鏈接幫扶資源,更將目光投向了一個特殊群體———新就業群體。
近年來,連云區緊密結合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針對調研過頻、材料報表多、“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等基層反映強烈的問題開展集中整治,為基層鄉街卸下多余的擔子,讓黨員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走到百姓身邊、下沉服務一線。
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干部能夠心無旁騖抓發展、紓民困。廟嶺社區毗鄰港口,每天往來的貨車司機絡繹不絕。“他們風里來雨里去,連口熱飯、熱水都難保障。”社區干部看在眼里,在區委社會工作部的協調支持下,迅速打造“司機之家”,讓奔波的司機有了歇腳的港灣。這樣的暖心場景,在連云區多個社區出現。今年以來,連云區新建了4家“連新續航驛站”,其中就有位于連島街道大路口社區的“紅鷗驛站”。該驛站不僅為網絡主播等提供基礎便利,連云區委社會工作部還積極鏈接培訓資源,為網絡主播等新就業群體開展電商技能培訓。
“減負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讓基層更有能力服務群眾、激活治理。”連云區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表示,通過為基層松綁,社區得以深耕服務,這一舉措凝聚了新就業群體,又反哺基層治理,形成“減負—服務—共治”的良性循環。
“你好,景區入口處有一井蓋松動,已拍圖上傳平臺。”網絡主播劉女士在直播下班途中,習慣性地用手機拍下路面隱患,上傳至社區治理平臺。沒過半天,她就收到了“已修復”的反饋,還拿到了社區發放的“治理貢獻積分”。據悉,連云區新就業群體主動化身“流動網格員”,通過“隨手拍”等活動參與社區治理:松動的井蓋、不亮的路燈、亂堆的雜物……這些城市“微問題”經他們上傳后,由社區聯動職能部門快速處置。據統計,今年以來,僅新就業群體就通過該機制反饋并推動解決問題50余件。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